国内许多人批评上届政府的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,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该计划更多是帮助西方经济脱困而不是中国自己。
最早是在2006年底两个月,当时的A股第一大盘股——工商银行突然爆发性上涨,涨了108%,后来很快又跌掉了32.7%这么短的时间能让工商银行如此大涨暴跌,当时只有国际热钱有此实力和魄力。比如说债务问题非常严重,我们现在企业和政府债务规模达到GDP的2倍以上,尤其2008年以来,政府和企业债务,是改革开放前30年(甚至是解放前60年的)的3倍了。
另外,这次股灾让中国人看懂了期市,士气大增。后来实行计划生育了,这个动能也衰微了。2008年A股下跌,他们仅利用TOPVIEW,在没有做空工具的情况下,将上证指数一年打掉了72.8%,这个操盘水平是非常高的。制造业亏钱自然有人赚钱。自私是不好的表达,另一种表达是公民意识的觉醒,人格的独立。
另外也是因为中国过去是封闭的,现在慢慢与国际金融一体化接轨,尤其资本项目开放,形成了内外双向的变化。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? 要怎么认识这个事情呢?其实我们要看一个比较长的周期,这个周期是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,这是上升周期,这个周期可能要结束了。现在已经到了这个阶段,升级不是自己愿意不愿意的问题,而是不升不行的问题,想活下来就必须要升级,而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产品的品质。
还有一些产业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和潜力,比如制药和IT业。两者之间是皮和毛的关系,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那一定是有问题,而且不是别人的问题,肯定是我们自己的问题。当然,商场也有自己的作用,比如实地体验,这是网上很难有的,但原本很多属于信息的功能现在已经从商场里分离出来了。
互联网+和+互联网,有什么区别吗? 制造业升级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互联网+制造业。当时的装备都是从美国、德国、瑞士包括日本等地引进的,为什么咱们自己不能整出一个东西呢?到底差在什么地方呢?他说我们这么多年进步很大,也努力了,但是就差一点点总是赶不上去。
大家都喜欢高速增长时期,因为那时候日子都很好过,很多企业都可以马马虎虎地被称为好企业。第二是正处于产业洗牌的时期。制造业企业中相当多的功能是信息的积累,将来也可以分离出来,比如在北京就能遥控在新疆、内蒙的某一个作业的流程。互联网解决的主要是信息的问题,以前是信息不对称,做生意时一方知道的另一方不知道,这样的不公平交易就可能会造成信息弱势的那一方吃亏。
升级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,而是不升不行 在过去很多年中,我国的制造业还处在一个数量扩张的阶段,只要进入这个行业,只要搞了生产,产品就能够卖得出去,哪怕品质差一点,因为当时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,企业只要有了产品就能赚钱,就能够活下去。创新是试错的过程,可能会有90%以上的人是失败者,让银行去提供资金可能吗?总是讲融资难、融资贵,但确实也不完全是银行的觉悟问题,而需要转换整个融资方式,能够与创新搭配的应该是风险投资。有人问,到底是互联网+制造业,还是制造业+互联网?在我看来这没有区别,无非就是两者合在一起。从整体上来讲,一个国家的服务业生产率要低于制造业,而中国的服务业里,发达服务业和不发达服务业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。
但总的来说,所有行业增长的高峰期都已经过去了,经过大洗牌,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。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讲了很多年却进展较慢,现在到了不讲不行的时候,因为形势所迫。
升级的制造业需要升级的融资模式 我们要加快改革,形成与制造业升级相适应的融资模式。过去几十年来机会很多,外面的诱惑也很多,大家心都很浮躁,静不下来。
精耕细作就是把原来的活做细,以前是从无到有,现在是从粗到精,好好表扬在这方面下了功夫的地方、企业和个人,尽量地创造一种氛围,这就是制造业文化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我们特别需要倡导的制造业的文化应该有这些关键词——专注、认真、精制、持续等。但是,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,进入新常态,数量快速扩张的阶段已经过去了。汽车行业正在发生重要分化,最后一定有一些企业会出局。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,中国应该吸取经验教训,千万不要走到制造业衰落或空心化的路上去,否则将导致中国产业竞争力的下降。再过一阵子看股市很赚钱,又去炒股票。
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,但它往往包含有或明或暗的一种情绪——工业经济已经过时或不行了。以下为演讲整理: 一个国家真正的竞争力是什么? 一国竞争力的基础是制造业。
一个企业原本是做制造业的,看到搞房地产那么赚钱,一个项目就比造十几年的产品收入都多,于是就忍耐不住去搞房地产。当数量快速扩张的阶段过去以后,中国一定会进入行业调整重组的大洗牌,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就会出局。
最近经常听到创新规划的说法,我是心存疑问的:规划的东西叫创新吗?创新可以规划吗?比如规划三年之内要搞出一个什么样的东西,也许今天晚上就想出来了,也许三年、六年甚至九年以后还没有想出来,那怎么办? 创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,它是不可规划的,我们能做的只是提供可能推动创新的环境,比如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机制、股权激励和较好的技术来源等。近日,刘世锦在品质中国,制造未来——首届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暨发现中国制造最佳品质评选活动上发表了演讲。
美国和日本过去的工业化水平较高,后来把走向成熟的制造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,现在遇到了产业空心化的问题,最近也提出了制造业的回归。这些需要静下心来,想想怎么才能把活做细,精耕细作。对于所谓的减速效应,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:在同一条高速公路上,原本允许的时速在160、180甚至200迈,现在减到了80、60甚至40迈,如果过去的单位时间里能通过100辆车,现在也许就只能通过60辆甚至更少。我们知道的只是可能有利于创新的环境,但最后创新成果到底什么时候能出来,谁也不知道。
过去顾客去商场,主要是看这个东西是什么样子,但现在在网上也可以看,如果满意就直接下单了。一个稳定、健康发展的股市,能够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稳定、可靠而可持续的资金支持。
生产性的服务业是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的,它的发展取决于制造业本身的转型升级成不成功。中国在这方面很有优势,第一是互联网技术趋于成熟,正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风口上。
制造业需要精耕细作 制造业升级有两条路,一是创新,二是精耕,也就是精耕细作。举个例子,比如汽车行业,之前中国汽车产量领先的地方是吉林、上海和广东等,但今年1~5月份,汽车产量排名第一的是重庆,第二是广汽,而原本几个著名的地区已经排在第四、第五甚至更往后的位置。
第三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,各种商业模式在中国是最容易成功的。而现在到了调整期,一些行业实际上处于衰落和收缩阶段,甚至在进行剧烈的兼并和重组,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地看出好企业——能够在这时候活下来,才是真正的好企业。多年前我曾经问过一个制造企业的负责人,我们的制造业到底差在什么地方而现在到了调整期,一些行业实际上处于衰落和收缩阶段,甚至在进行剧烈的兼并和重组,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地看出好企业——能够在这时候活下来,才是真正的好企业。
当然,商场也有自己的作用,比如实地体验,这是网上很难有的,但原本很多属于信息的功能现在已经从商场里分离出来了。进入专题: 工业经济 。
我再追问怎么才能有所赶超,他说这就费劲了,很多事情需要多年持之以恒地积累经验,还需要收集数据,咱们一些汽车厂都有研发中心,设备装备水平也相当高,之所以和跨国公司比起来差距还很大,就是差在试验数据上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那一定是有问题,而且不是别人的问题,肯定是我们自己的问题。
我们知道的只是可能有利于创新的环境,但最后创新成果到底什么时候能出来,谁也不知道。而网购的发展也是有代价的,北京的商场人最多的是五层和地下一层,都是吃饭的楼层,中间的几层往往顾客没有营业员多,这些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。